合肥这份答卷,够暖心,够亮眼人民

2024/9/1 来源:不详

个工作队驻村入户,4万多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75.39亿元;年~年,全市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从元增长到元,增长4.83倍……庐江县通过构筑“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的城乡交通网,打通农村公路微循环,更好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紧扣“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核心指标,下足绣花功夫,扎实推进“十大工程”,全力推动“三落实”,全面做到“三精准”,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交出了一份人民群众满意的暖心答卷。上下同欲坚决打赢攻坚战“这次表彰对我来说是最大的鼓舞和鞭策!”5月28日,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秦绍广激动地说。自年4月担任肥西县高店乡长镇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后,来自市国资委的秦绍广克服自己右耳失聪、母亲年迈身体不好等困难,全身心投入扶贫工作,交出了高分答卷——到年年底,长镇村村集体收入超过88万元,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元。肥西县高店乡长镇村一特色扶贫产业园,带动当地脱贫户就业增收。上下同欲者胜,全员同心者赢。八年攻坚战,我市坚持精准方略,坚持外部帮扶与内生动力双轮驱动,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市严格落实“单位帮扶、干部驻村、整村包保”制度,压实帮扶单位责任,推动帮扶工作到村到户到人。“全市共有4万多名干部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帮扶措施9条以上,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在肥东县元疃镇义和社区的扶贫产业基地里,当地群众正在采摘蔬菜供应市场。与此同时,我市充分挖掘资源、市场和人才优势,组织开展“百企帮百村”“青春助力”“巾帼助力”“关工助力”脱贫攻坚以及“爱心助残脱贫”等帮扶活动。年以来的全国扶贫日,我市共认领扶贫项目个,认领认捐金额5.58亿元。全市认定扶贫产品个,开设消费扶贫专区61个,建成消费扶贫地方馆14个、消费扶贫企业馆22个、扶贫专柜台。此外,我市突出政治站位,真金白银支持省内重点贫困县。全市8个县(市、区)与皖西、皖北8个贫困县深化全方位合作,年以来累计落实赴被帮扶县投资和采购资金6.33亿元,有力地支持了这些地区的发展。户户有对策不让一人掉队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肥西县三河镇龙安社区居民周增志创办家庭农场,通过种养莲藕、龙虾等特色作物实现增收;身患尿毒症的庐江县盛桥镇神墩村村民徐国法每周透析费用有了保障……庐江县石头镇望城村扶贫产业园,农民们正在打谷场上晾晒小辣椒。八年攻坚战,我市下足绣花功夫,深入实施“十大工程”,不让一人在小康路上掉队。聚焦脱贫标准,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我市严格落实教育扶贫资助政策,累计发放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1.87亿元,资助学生15.37万人次;严格落实“”“”政策,贫困人口住院兜底保障15.95万人次,补偿费用16.46亿元;改造贫困户危房户,实现所有行政村全部接通自来水。紧盯持续发展,实施产业扶贫——我市深入推进“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产业到户覆盖率87.9%,累计实施资产收益等产业扶贫项目个,贫困村全部建有扶贫产业园或资产收益项目;在全国率先实施“光伏下乡”扶贫工程,村均收益27.60万元,用于贫困人口工资或劳务支出占比达95.42%;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8万户、14.62亿元。紧盯稳定增收,抓好就业扶贫——我市大力开展“三业一岗”就业扶贫,建成扶贫驿站(车间)16个、基地12个,开发公益岗位个,基本做到应就业尽就业。紧盯兜底保障,筑牢民生防线——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年的年人均元提高到年的元,增长4.19倍,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攻坚成果。我市建立了“分类管理、动态调整、持续跟踪”返贫预警及长效帮扶机制;持续开展脱贫人口“回头看”及边缘人口核查,精准落实帮扶措施,确保不返贫、不致贫。实现高质量脱贫群众得实惠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这8年,是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推进力度最大、贫困村经济发展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明显、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年全市个贫困村在全省率先全部出列,年11月底贫困户全部实现高质量脱贫,所有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在合肥一扶贫产业园基地百亩哈密瓜迎来丰收,当地农户正忙着采摘、包装。数据显示,年~年,全市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从元增长到元,增长4.83倍;贫困村平均集体经济收入从1.19万元增长到51.34万元,增长43.14倍,67个贫困村成为经济强村。此外,全市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饮安全水、居生态村,电力、电信全部到村到户,村村建有图书室、文化站、医务室;形成了长丰草莓、肥西苗木花卉、肥东蔬菜、巢湖渔网、庐江茶叶等具有区域乃至全国影响力的扶贫产业,农村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持续提升。文字

全媒体记者华新红图片

全媒体记者张大岗宋炎骏郭如琦(均为本报资料图)本文来源:光明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76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