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亿买下亏损国企,放了8年什么也没干现
2025/4/4 来源:不详最好白癜风医院咨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在中国的资本市场里,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你是否能赚得盆满钵满?是控股一家经营不下去的公司,还是拥有敏锐的市场嗅觉?今天要讲的故事的主角——安徽的本土房地产大亨周文育,似乎给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答案。
我们常听到“高抛低吸”这个词,但现实中多数人却折戟沙场,买高了、卖低了。可周文育是怎么做到反向操作的?他是如何通过“捂股捂盘”,在一家经营状况每况愈下的公司中,成功赚到4倍的利润,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资本市场之路的?说得简单点,用我们的话来说,周文育还真就是“养鱼不管塘,关键时刻捞大鱼。”
得从周文育的一次重要资本运作说起。大约8年前,周文育花了2亿买下了文一科技的控股权,按常理,这是一笔大投资,大动作。而文一科技这家公司,可以说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无论是营收增长,还是企业管理,都呈现出一副“祖传疲软”的样子。
年到年间,公司的营收从3.1亿只增加了区区两千万——这点增速对于市场来说,简直就是一潭死水。再瞧瞧它的亏损,从最初的多万,飙升到了年的0万。这样的财务报告,其他股东早就想“理也不理”了。
但周文育并没有慌。他用的不是许多人熟知的“割韭菜”,而是另一招—“捂住不动。”这个策略简单粗暴,几乎就是“憋大招”:持有8年,没有大动干戈。等到了转手的时机,他果断地以6亿将文一科技的控股权卖给了合肥国资委。最后,净赚了4亿。
文一科技的资本运作背后,其实反映了中国资本市场中的一个常态化现象——公司经营不一定好,但是控股权还值钱。即便文一科技亏损一年比一年严重,但周文育并没有打算通过改善公司经营来赚取利润。对他来说,真正值钱的不是文一科技的业绩表,而是握在手里的控股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道理在这儿行得通。
如果我们反观其他资本市场的操作,比如北京市京能集团,它同样通过长期持有,以高价出售控股权的方式赚取利润。这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要在资本市场中生存,不仅要懂得“进攻”(比如企业经营上的改进),更得会“防守”(比如控股权的长期持有)。捂盘的关键不在于你手上捏了什么公司,而在于它背后的资本运作空间。
有趣的是,这类模式并不局限于某一个行业,像我们熟知的马斯克收购Twitter,账面上光鲜亮丽的公司表现未必是人们最终看的重点,资本流动作价要考虑的远不止营收数值。
那么,周文育这种精准而又冷静的资本操作手法从何而来呢?他不是天生的“资本运作大师”,而是一步步打拼出来的。周文育出身基层家庭,原先在体制内工作,甚至担任了肥东县邮电局的局长。然而,他并没有因这份稳定的工作安于现状。而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节点上,决定“下海从商”。
年,合肥东城进行土地招拍挂制度的改革。摆在许多企业面前的是一条充满机遇的“黄金赛道”。但要“吃到肉”并不容易,资本力量不够强,可能就随时会出局。周文育当时只有30万存款,这远远不够在激烈的地产竞争中拿下土地。怎么办?周文育“敢把皇帝拉下马”,通过融资东拼西凑,硬是凑了万,拿下了一块地。紧接着,“瑞泰城市家园”成功拔地而起。这是他人生中第一个房地产成功项目,标志着他正式跨入地产圈,发家路线从此铺开。
眼看着房地产市场在短短几年里为他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按理说,他大可以继续高歌猛进。然而,聪明如周文育,并没有陷入后来房地产泡沫爆破的漩涡。
面对行业波动加剧,房价不再像以前一样飞涨的局面,周文育采取了与房地产市场快进快出的风格完全相反的策略。在文一科技上的资本运作,是个活生生的反例:他没有选择急功近利的一夜暴富方式,而是耐下性子,捂了8年。要知道,很多人都难熬住这多年的“低迷期”,可他偏偏就像是钓鱼一样,精准拿捏时机。得到合肥国资委6亿的买单那一刻,他才算是成功“钓上了黄金鱼”。
周文育的成功,表面上看是资本市场里的纸牌博弈,但本质上是他对不同市场、不同周期的把控和判断。这种反应力,与其地产“短平快”的翻盘操作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了他在商业操作层面的聪明机智。
当然,捂股成功背后,周文育所操盘的文一集团也并非一帆风顺。就目前来说,文一集团也同样面临房地产行业整体不景气的压力。大量的资金需求让文一集团不得不面对数个大额“被执行”的判决。这表明,再聪明的资本操作,也难以完全规避行业本身的问题。
结尾的问题留给所有在资本市场打拼的人:捂盘捂多久?捂什么样的盘?周文育通过这一系列起起落落,给了我们答案:在资本中,不拼“七损八伤”,就得拼那份“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闲心和胆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