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村大拆大建,两年浪费近700万,请别
2022/11/5 来源:不详北京权威酒渣鼻医院 http://m.39.net/pf/a_8733703.html
近日,国务院在安徽肥东督查时发现,为争取土地“增减挂钩”指标,当地政府对28户农房进行拆除,去年刚刚新建的农村供水、改厕等基础设施也随之被毁。当地政府为什么会这么做?难道是已经富裕到可以两年更换一次基础设施的地步了吗?这一切,还要从一项土地制度说起。
一、事件起因,为何要大拆大建—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政策
要想搞清楚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得先了解一个基础知识。
众所众知,我国耕地保有量相对于人口而言,是比较少的,必须要控制建设用地的规模,不能随意占用农用地,所以就有了两个指标,一个是建设用地在一段时间内的总体规模,一个是建设用地的年度指标。也就是说,一个地区有多少土地可以用来搞建设,有一个总量控制,比如5年内或者0年内,只能开发多少公顷的建设用地;也有一个年度利用计划,就是一年内可以使用多少建设用地。毕竟总量是受限的,如果前几年使用的过多,后续就会面临无地可用的情况,经济发展就会受阻。
由此可见,一个地区一年能够使用的建设用地是有限额的,如果额度用完了,哪怕政府还储备有土地,也没办法用,只能等到下一年,这对有些政府而言是极其不友好的,因为土地只能流转出去,才能换来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出现了现在的“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也就是先在农村找一个“拆旧地块儿”,确定地块儿范围内的建设用地(宅基地、乡镇企业用地等),然后把地上面的房屋及附属设施拆除,复垦成为耕地,这样一来,农村的建设用地就减少了。此后,再在城里找一个“建新地块儿”,政府可以把建新地块儿内同等面积的建设用地通过招拍挂等方式流转出去,实现开发建设的目的。
如此一来,农村的建设用地减少一部分,城里的建设用地增加一部分,最终实现了动态平衡,年度用地指标就不会超标,还实现了开发建设的目的,这也是肥东县本次拆除明星村房屋并进行土地复垦的原因。
二、事件发展,浪费也要拆—肥东县的土地“增减挂钩”存在哪些问题
第一,失地农民的“意愿”和安置问题。今年的中央号文件明确指出,农村建设要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大拆大建,9月日生效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也规定,禁止强迫农村村民搬迁退出宅基地。也就是说,村民村民退出宅基地,必须遵循“自愿原则”,而且退出前要先解决安置问题。但在肥东县,直至督察组调查时,新建的安置点还没有动工,很多农户只能选择租房居住,这说明在拆除农户房屋,进行土地复垦的过程中,根本没有把好失地农民安置好。
第二,资源的浪费问题。从现场的画面来看,刚刚安装了一年不到的水管,说拆就拆了,水龙头甚至还能拧开出水;废墟中的马桶上,还有老乡铺上的马桶垫,基本还是全新的......。根据官方的通报,年以来,仅这方面的损失就近万,可谓是触目惊心。
三、事件结尾,总结经验教训—增减挂钩要搞,但也要合理得搞
面对督察组指出的问题,安徽省委书记近日作出批示,乡村建设要杜绝急功近利、防止大拆大建,对于督察组的整改要求,要彻底整改到位,而且要举一反三,在省内开展专项问题整治,查缺补漏,标本兼治。后续会如何处理,也让我们静待官方的结果。
其实在笔者看来,如果“增减挂钩”用的好,无论对农村还是对城市,都是很有利的。比如有些农村靠近市区,就可以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让村民退出宅基地,建立统一的社区,然后把宅基地整理出来进行复垦,结余的指标再用于城市建设。如此一来,农村社区形成“规模效应”,便于修建基础设施(硬化道路、活动广场、污水处理系统等等),农民生活更加便利,城市也拿到了用地指标,经济得到了发展。
但搞也要合理得搞,比如政府要因地制宜,不能为了用地指标,强迫农民上楼,也不能为了降低成本,先让农民退出宅基地,再行安置。否则就会出现肥东县这样的乱象,让好好的政策变了“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