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7岁的吴氏国公祠,记载着多少光阴里的
2022/8/29 来源:不详飞檐翘角下的风铃随着风的韵律叮当作响,云层之上的天空蓝的如刚刚被清洗过般、透着清澈温软的气息。回忆过往的时候,总会仰着头发呆,任由思绪纷飞。又有多少光阴里的故事,会顺着时光的脉络一点一点的渗透出来、清晰可辨。我们都是时光之外的人,需借着时光之里的证据,来说一说曾发生过的事、曾遇见的人。
宗祠,算的上是时光之里的证据所在。这里的院墙灰瓦、这里的飞檐屋脊、这里的浮雕木刻,都在用点点滴滴的存在感来刷出时光之外的我们对历史、对光阴,最正确、最真实的认识和了解。古老的宗祠,留存着每一个姓氏家族的记忆和历史,纵使波折,却仍旧默默记录着光阴里的故事。
位于肥东县八斗镇的吴氏宗祠,便是一处可以追溯至光阴里的存在。吴氏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咸丰年间遭洪杨之乱,片瓦无存。同治年间,族人筹款集资,另行选址,仿照原样重建宗祠。站定于宗祠之前,被偌大的“国公祠”三字先吸引了目光。只是,这吴氏宗祠为何命名为国公祠?曾八斗镇大吴村人吴复,累年征战、军功显赫,被封各种称号,在死后被追封黔国公,叶落归根后,为旌表功臣,明太祖在吴复故居大吴街建祠一所,雕像祀之,授“国公祠”竖匾。
国公祠徽式建筑,一派青砖灰瓦,一座飞檐翘角的五凤楼,翘角四周悬挂着风铃;门前一双石狮守护着宗祠,煞是气派;门廊呈“八”字形状,正面立匾“国公祠”,两旁有荷花、蜻蜓等彩绘图案;门上刻有金色对联:“带砺分封扬休虎拜,公侯锡爵食报鸡鸣”。
顺着那飞檐翘角的痕迹,追溯时光。总能给世人自省、悔悟的冲动,我们总是犯着错行走,终究美好收场。过往亦是如此,积雪虽晒了日光,泛着耀眼的光,却依旧努着性子不融化,不知是眷恋着世间的温存还是害怕消失殆尽。不过,人生总归一场,光阴里的诉说我们听了就听了,无需太多牵绊,向前才是最本该的得到。
国公祠内的两院之间,中隔墙上留有一道圆门,墙上可见精美砖雕,另有二十四孝、八仙过海、花鸟龙鱼等图案,工艺手法也是十分精湛。檐角之上还未融化的积雪,更是将人带入了时光之中,太阳藏在云层中透着隐隐的光,而我们,正巧在这里遇见从前的人。
院内的更是有牡丹、金桂等花草,虽说是寒冷冬季的缘故,那些枝枝叶叶却依旧为这园中添就了一抹绿色,让人很容易与满月形的大门联想起来,寓意“花好月圆”。墙上一角排列着续谱修祠的捐款芳名碑,体现着族人敬祖爱族的情感美德。
今日所见的“国公祠”是由吴氏子孙筹资,捡拾旧砖瓦,在原地址按原祠堂样式修复而成。每年清明,皖、湘、贵、川的吴氏子孙都要赶至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也会有许多喜欢明代历史以及中国古建筑文化的游客来这里学习交流,更有爱好摄影的人也会来这儿采风拍照。
一个时而文艺、时而逗逼的我
一个想要从南走到北、再从东走到西的我
一个健忘却又爱回忆的我
嗯~
就是这样
一个想要撒一点野的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