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宁王家族当年打天下的承诺不承认不算,
2022/9/26 来源:不详前言:正德十五年(公元年)十二月初五日,宁王朱宸濠在通州被明武宗朱厚照下旨赐死。念在其大明宗室的身份,皇帝开恩允许其自尽,但死后依然难逃挫骨扬灰的惩罚。除了朱宸濠以外,其诸子及随同谋反的宁府宗室被一并赐死。
这一次的造反失败,给宁藩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宁国、宜春国、瑞昌国均除国,宁王护卫革除。已经去世的宁献王、宁靖王、宁康王,朝廷不再予以祭祀。首封宁王朱权名字中的“权”字,不再需要避讳。
甲戌,命自今章勿避权字。以宁献王讳权,孙宸濠谋反,国除故也。—《明世宗实录卷十》
至此,宁王家族与朝廷之间上百年的恩怨情仇,终于一次性全部了结。宁王一脉原本的封国是大宁(大致在今内蒙古宁城县附近),为何后来会迁到江西南昌?他们和皇室之间的矛盾究竟是因何而起呢?
明武宗朱厚照剧照宁献王朱权:终究是被四哥骗了
从南昌到大宁
朱权,生于洪武十一年(公元年)五月初一日,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生母杨氏。洪武二十四年(公元年)四月册为宁王,洪武二十六年(公元年)正月之国大宁。大宁在喜峰口外,东连辽左,西接宣府,是明初直面辽东和漠北的战略支撑点。朱元璋派朱权去大宁,显然对这个儿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说句题外话,宁王的护卫并非什么乱七八糟、根本毫无战斗力的“朵颜三卫”,人家有自己的名字:“营州三护卫”。营州是当年大唐帝国控制东北地区的前沿重镇,包括安禄山、李光弼、大祚荣等均出自此地。朱元璋以“营州”为宁王护卫之名,体现了这位大明皇帝对东北地区的经略雄心。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年)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明年年号为建文。朱允炆君臣视戍边亲王为心腹大患,在他们一系列的强硬措施下,太祖第五子周王、第七子齐王、第十三子代王和第十八子岷王被相继废为庶人,第十二子湘王则被逼自杀。诸王之中资历最老、威望最高、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为了活命,不得已在建文元年(公元年)七月起兵造反。
宁王朱权与燕王朱棣剧照朱棣手下的燕山三护卫战斗力强劲,但和朝廷大军相比,兵力上的差距实在过于巨大。当时北平附近的几位亲王中,太祖第十九子谷王放弃封国宣府,率护卫官军逃回南京。第十五子辽王则留下护卫,从封国辽东广宁乘船回到南京。环顾四周,能够为己所用的也只有宁王了。
燕王初起兵,与诸将议曰:“曩余巡塞上,见大宁诸军慓悍。吾得大宁,断辽东,取边骑助战,大事济矣。”—《明史卷一百十七·列传第五》
对于朱棣究竟是如何把朱权拉下水的,《明史》和《明太宗实录》的记载完全不一样。依笔者看来,《明史》的记载完全就是扯蛋。朱棣到大宁的时候是建文元年十月,当时长兴侯耿炳文率领的大军早已在真定战败,甚至大宁守军都已经和燕军有过交手。这样的情况下,朱棣还敢单骑入城?大宁守将是吃干饭的不成?实际情况是朱权抗旨不肯返回南京,已经被大宁守军解除武装看押起来。朱棣率军攻城,这才救出了宁王全家。当然燕王和宁王随即达成合作协议,两家合兵共同造反,并且约定“事成当中分天下”。此后在回师北平途中,大军在会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平泉市西南会州城)进行了整编。
本次整编将燕王、宁王护卫已经朝廷降军整编成为五军,中军和左军为燕王护卫,右军和前军为宁王护卫,后军则以大宁官军为主。在三年的靖难战争中,朱棣大部分时间都亲自领兵在外征战,朱权则在北平辅佐燕王世子朱高炽守城。但是等到朱棣攻破南京,登基称帝之后,当年的诺言还要不要兑现呢?
朱棣靖难剧照来自于朝廷的深深恶意
以“善谋”著称的朱权显然不会将四哥原来的承诺当真,他求国杭州,表示自己无心政事只求富贵。但由于杭州过于靠近南京,朱棣依然无法安心,最终宁王只能迁国江西南昌。而朱权原本的营州三护卫也被朱棣留在了北方,只在南昌当地给宁王组建了一支毫无战斗力的新护卫。
丁卯,改南昌左卫为南昌护卫,隶宁王府。营州左护卫为隆庆左卫,右护卫为隆庆右卫,中护卫为宽河卫。—《明太宗实录卷十七》
朱权心里清楚,四哥是对自己有猜忌之心。王府内外遍布朝廷密探,稍有风吹草动,朱棣立刻就能第一时间收到消息。我们举一个小小的例子,来看一下朱棣对宁王有多刻薄。
像朱权这样的戍边亲王,当年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岁禄只有五百石。但是现在宁王迁到南昌了,不存在运输困难了,岁禄能不能加一点呢?答案是不能。然而打开金川门欢迎朱棣的谷王,封国从宣府改为长沙之后,却增加了三千石的岁禄。宁王护卫三年间冲锋陷阵,流血牺牲,结果就换来了这样一个下场,换谁心里能平衡?
仁宗朱高炽与宣宗朱瞻基剧照一直等到朱棣驾崩,当年一起镇守北平的战友朱高炽即位,才下旨宁府岁禄“通前一万石,悉支本色”。在做了三十年宁王之后,朱权终于拿到了一万石的亲王岁禄,说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不过朱高炽此举给了宁王一个错觉,让他误以为朝廷会放松对他的监视,于是提出更改封国。很可惜,这真的只是一个错觉。
所云寄居江西非所封之国,不与封镇各王例同。盖江西之地叔受之先帝已二十余年,为国南屏。非封镇而何?惟叔审之!—《明仁宗实录·卷二下》
朱高炽驾崩后明宣宗朱瞻基即位,这位昔日的“好圣孙”秉持乃祖的削藩政策,对宗室的打压更为露骨。他借着给靖江王府宗室确定品级,要求对太祖子孙也用禄米来定等级。宁王对侄孙皇帝此举表示异议,因为靖江王一脉宗室是太祖长兄的后代,和朱元璋子孙之间还是有亲疏之别的。但是朱权奏疏之中“变乱成法”这几个字,深深地刺激了朱瞻基的神经。宁王这位叔祖,是当算也来个“奉天靖难”吗?因此宣宗亲自回信,对宁王进行了严厉的警告,迫使朱权不得不低头认错。
上览奏谓侍臣曰:“朕自即位以来,恪遵成宪。盖祖宗圣知,立法精密,以维持万世,非后人所可轻议。昨以禄米定品级,皆出旧制,非出自朕。今行之三年,忽有此语,其意盖未可量。若不明白,则蓄疑积衅,事将不测。朕当有以复之。”—《明宣宗实录卷五十三》
此后朱权对朝廷彻底死心,将自己封闭在诗情画意的生活之中。谈琴、谈道、谈茶、谈杂剧,就是不谈政治。正统十三年(公元年)九月十五日,宁王朱权去世,享年71岁,赐谥曰献。
宁献王墓前华表宁王府宗室:朝廷为什么老针对我们?
对于朝廷来说,有勇有谋的宁献王朱权,自然是头号威胁。但是他现在已经死了,宁府子孙的日子会不会好过一点呢?很可惜,也并没有。自朱权去世,到朱宸濠造反的这段时间内,我们来看看朝廷是怎么对待宁府宗室的。
南昌护卫:
朱权去世后,袭封宁王的是其嫡长孙朱奠培。朱奠培之父朱磐烒,宁献王嫡长子。永乐二年(公元年)封宁世子,正统二年(公元年)先于朱权去世,享年43岁,赐谥曰庄惠。
正统十四年(公元年)六月,32岁的宁世孙朱奠培袭封宁王。,一般来说太祖系亲王在封国都是比较跋扈的,当地官员也不太敢管他们,但是宁王不同。朱权好歹还比较让人忌惮,但江西官员对于新任宁王朱奠培毫无敬畏之心。
朱奠培多次提出想增造被大火焚毁的宫殿,在附近府县支取岁禄等等要求,都被以江西左布政使崔恭为首的地方官员视作空气。宁王气急败坏之下,诬奏崔恭“僣造火夫号衣”。一般来说,亲王和地方官有矛盾,哪怕是诬告,朝廷也会把官员调任。但是,我们要说一句但是,当时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却认为是王府护卫官校引诱宁王犯错,然后就把宁王府仅剩的南昌护卫给削了。
疏入,上遣太监怀忠同锦衣卫官案其事。具言恭奏王之实,王奏恭之诬。都察院请罪辅导王者。上曰:“然。王违法多护卫官校所诱,其即改为南昌左卫以隶都司。王奏布政司官既诬,置之不问。”—《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九十三》
宁府宗室世系图临川王朱盘煇:
朱磐煇,宁献王朱权庶次子,宣德元年(公元年)封临川王。朱磐煇有两个儿子,长子朱奠埨乃原配黄氏所生,次子朱奠墼乃继妃王氏所生。
王氏过门的时候,这位临川王殿下已经年过半百,因此在有了小儿子之后竟然昏了头,打算废长立幼。当然大明有家法,正常情况下嫡长子的地位不可动摇,于是朱磐熚另辟蹊径,向朝廷污蔑儿子不孝。
不孝可是重罪,一旦坐实罪名,不要说无法袭封临川王,恐怕还要立即去凤阳高墙吃牢饭。朱奠埨不想等死,他上奏朝廷,把父王平时的所作所为一股脑儿抖了个底朝天,包括:僣造宫殿床幕,刻凤头鹰嘴诸凶神,敚民家财物等等。
看到临川王父子内斗,英宗立刻下旨将二人召到京城来问话。朱磐煇的事实很清楚,他本人也在天顺四年(公元年)十二月以“违理犯法,非止一端”的罪名被废为庶人,发往凤阳守祖陵。但是,被迫还击的朱奠埨也以“毁骂亲父”的罪名被一起降为庶人,留在南昌守宁献王坟(即朱权墓园),临川国除封。
如此所为,俱悖逆不道。朕念宗室之亲,不忍加法,俱降为庶人。且虑其父子交恶,不可同处。特令盘熚守凤阳祖陵,奠埨守宁献王坟。各同家眷居住,有司月给薪米顾。—《明英宗实录三百二十三》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弋阳王朱奠壏:
朱奠壏,宁庄惠世子朱磐烒第五子,宁献王朱权之孙,景泰二年(公元年)封弋阳王。就在处理完临川王父子不久,明英宗又接到一封密报,称弋阳王朱奠壏与其母乱伦。英宗发雷霆之怒,称此事“乃天地所无有,禽兽中所不为,不幸于宗室中见之”,派出驸马都尉薛桓和锦衣卫指挥逯杲赶赴南昌进行调查。
这两个人中,薛桓是英宗的姐夫,逯杲则是朱祁镇最信任的锦衣卫头子。皇帝对此事盯得很紧,天顺五年(公元年)正月他再次致书宁王,称他和瑞昌王的上奏“隐讳推托”,严令他们必须实话实说。这里的瑞昌王名叫朱奠墠,是宁庄惠世子朱磐烒次子。
到了五月份,专案组依然表示弋阳王与其母并无奸情,英宗怒而责问锦衣卫指挥逯杲。史书上说逯杲为了保命,坚称弋阳王之事为实,这才有了英宗赐死朱奠壏母子的旨意。这到底是英宗为了刻意打压宁府,还是抹不开面子所以让逯杲背锅,只有天知道。
最终弋阳王朱奠壏与其母一起被朝廷勒令自尽,而且不许土葬,要拉出城外火化。就在“舁尸出焚”之时,天空中忽然电闪雷鸣,一场倾盆大雨兜头而下。此时围观的百姓纷纷发出感叹,认为这是弋阳王的冤情感动上天所致。
先是锦衣卫指挥逯杲奏发江西弋阳王奠壏败伦事。既而有旨令体审,复以无是事闻。上怒,即遣敕责问杲。杲惧得罪,仍以为实。上不得已命王母子自尽,曰“无污我宗室。”方舁尸出焚时,雷雨大作,平地水深数尺。父老无不惊愕。以为逯杲上罔朝廷,诬陷宗室,故有此异云。—《明英宗实录卷三百二十八》
明代锦衣卫飞鱼服钟陵王朱觐锥:
朱觐锥,宁靖王朱奠培庶第三子,成化九年(公元年)封钟陵王。这位钟陵王殿下不但“骁勇善骑射,熟于韬略”,而且还“善画人物”,是宗室中难得杰出人才。
弘治十一年(公元年)十月,当朝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祖母、圣慈仁寿太皇太后周氏所在的清宁宫发生火灾。皇宫火灾历来被认为是“上天示变”,孝宗皇帝不得不下诏大赦天下,同时要求天下保举将材为朝廷所用。让朝廷没有想到的是,这道诏书居然引出了“毛遂自荐”的钟陵王朱觐锥。
上到皇帝朱佑樘,下到兵部尚书马文升,对此无不如临大敌。文官们认为钟陵王“无故”自荐,又是宁府子孙,只怕是有不臣之心。“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朱觐锥一腔热血,未曾想会为自己招来灭顶之灾。
壬辰,兵部尚书马文升等奏:…臣愚以为诏书所举将材,宗室不与。况弓马末技,非王者所宜亲。今钟陵王无故自荐,疑为下人从臾,或生异图。朝廷亲亲,宜早为之所。”—《明孝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九》
弘治十八年(公元年),南昌府当地巡逻官在夜巡之时,发现了一个叫张环佩的女子慌慌张张地从钟陵王府中逃出。经过询问,爆出了钟陵王朱觐锥及其长子镇国将军朱宸湤之间的众多丑事。孝宗很快做出裁决,钟陵王朱觐锥并其子朱宸湤一起降为庶人,发凤阳高墙监禁,钟陵国除封。而他们的罪名之中,有一条叫做“私置军器”。顺便再多嘴一句,一个月以后,孝宗就驾崩了,你说这不是赶巧了吗?
明孝宗朱祐樘画像石城王朱宸浮:
朱宸浮,追封石城端隐王朱觐镐嫡长子,石城恭靖王朱奠堵之孙,宁庄惠世子朱磐烒曾孙,弘治二年(公元年)袭封石城王。
朱觐镐没有熬到其父朱奠堵去世,他的爵位是后来追封的。至于朱宸浮虽然是嫡长子,他还有一位庶兄朱宸潣,是朱觐镐的媵妾安氏所生。大明是最讲究嫡庶有别的朝代,朱宸潣虽然年纪大,但石城王只能由弟弟朱宸浮来袭封。
初石城恭靖王奠堵生端隐王觐镐,未立而卒。妃吴氏生宸浮及宸浦,媵安氏生宸潣,姜氏生宸澅。宸潣长于宸浮,而宸浮以嫡嗣为王,以故不相能。—《明孝宗实录卷一百五十四》
由于朱觐镐去世之时只是镇国将军,因此朱宸潣要降一级封为辅国将军,这和石城王朱宸浮之间的差距就比较大了,矛盾由此产生。随着时间的流逝,二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终于因为一件小事而彻底爆发。
当时朱宸潣向富民涂秀借钱不得,怀疑是弟弟石城王朱宸浮从中作梗。扯句题外话,堂堂宗室还要问老百姓借钱,看来郡王和将军之间的阶级鸿沟确实让人心碎。言归正传,朱宸潣恼羞成怒之下,向朝廷诬告弟弟“器服僣拟乘舆,阴谋不轨”。朱宸浮不甘示弱,也检举了朱宸潣许多不法之事。
结果朝廷专案组经过调查,认为兄弟二人所奏“虚实各半”,但是孝宗辣手出击,将石城王朱宸浮和辅国将军朱宸潣全部革爵降为庶人。
宁王朱宸濠(左)剧照宁王朱宸濠:老子还是反了吧
朱宸濠,宁康王朱觐钧庶长子,宁靖王朱奠培之孙,宁庄惠世子朱磐烒曾孙,弘治十一年(公元年)袭封宁王。
朝廷对宁藩一脉的打压,令雄心勃勃的宁王朱宸濠难以接受。他通过行贿刘瑾,于正德二年(公元年)恢复了被废除多年的宁王护卫。刘瑾倒台后宁王护卫再被革除,不死心的朱宸濠又通过行贿钱宁,于正德九年(公元年)再度恢复了护卫军。
当时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有着恢复祖宗武功的雄心壮志,和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的文官集团之间矛盾尖锐而公开。对于宁王在江西境内的所作所为,文官集团早有察觉,却始终不闻不问。最终朱宸濠于正德十四年(公元年)六月封国南昌举兵造反。七月初,宁王亲率大军沿江东下,意图直取南京。
此时的赣南巡抚王守仁闻变之后举兵勤王,并于七月二十日攻克南昌。朱宸濠大惊之下全军回援,结果被王守仁和吉安知府伍文定一战而败,其本人及世子、郡王等均被俘虏。说起来还是宁王妃娄氏有骨气,她当初苦劝夫君莫要造反不成。现在大势已去,娄妃倒不愿受辱,投水而死。
时濠方晨朝其群臣及从行三司等官,让以不致死力,而火已及副舟。其妃娄氏赴水死,从之者甚众。濠易舟而遁,犹救宫女四人自随。—《明武宗实录卷一百七十六》
王守仁画像结语:大明开国之时的那批戍边亲王,大多都是十分优秀的。至于宁献王朱权,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靖难战争时,无可奈何地上了四哥朱棣的贼船,但是在付出了巨大的鲜血和牺牲之后,却并没有在战后得到应有的回报。对于朱权这样心高气傲之人来说,这样的羞辱,一定让他刻骨铭心。
即使在朱权去世之后,朝廷依然没有放松对于宁府宗室的防备之心。从上文的例子可以看出,宁府四位郡王有错吗?有错。但是这个错够得上赐死、削爵、除国吗?显然够不上。朝廷对于宁府宗室的处理,秉承的是从重从快的原则。
等到武宗继位之后,其与文官们的权力斗争,被宁王朱宸濠看在眼中,惦记在心里。既然你朱厚照可以像当年的朱允炆一样变乱祖制,我朱宸濠为何不能像高伯祖朱棣一样起兵靖难呢?可惜朱宸濠没有朱棣的命,终于为传承百年的宁王府带来了灭顶之灾。但是御驾亲征的朱厚照在南京逗留不回,结果发生了著名的“清江浦”落水事件,最终无嗣驾崩,让自己的堂弟兴王朱厚熜捡了个便宜。而明朝历史也在这位嘉靖皇帝的带领下,走向了另外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