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随笔浮槎山喝水记
2024/9/30 来源:不详白癜风北京专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浮槎山主峰在肥东县石塘镇境内。趁秋天气候高爽,我约了学友荣山等,去爬浮槎山。我们从包河口上绕城高速,半个多小时车程,便到了浮槎山脚下。
肥东县正在开发浮槎山,新铺的黑色的柏油路面,蜿蜒到山顶,沿途还可看到一些工程项目正在施工。浮槎山并不高耸,属典型江淮丘陵地带,公路随山势起伏,而无急弯险坡。这段路的高度和长度,非常适宜秋日“毅行”,不知合肥的俊男美女可认同。
浮槎云雾我们一行在尚未竣工的大山庙前广场停下。这大山庙也叫甘露寺,但好像没几人这么称呼它。我以为合肥人喜欢称庙而不称寺,反应的是地方文化中的那种混搭风,如庙称谓就是掺杂混合民间信仰、家族祠祭与宗教信仰于一体,并不是单纯指某教建筑。大山庙位置很好,距离浮槎山顶不远,我们一行接下来继续上山。
浮槎山大山庙我管它叫浮槎山顶,不愿叫主峰。这浮槎山整个看,大多被厚厚的土层覆盖,乍看就是个土包。所以这大山庙直到山顶的大片山地,都开辟成了茶园,正好把山体的曲线完整地显露了出来,有种特别的妩媚感。茶园里有专门为游客修建的木栈道,虽茶园芜蔓,但并不妨碍我们从容登达山顶。
山顶有些奇特,在茶园中,仿佛从天外凭空而落,孤突地露出几块巨头。这些巨石被数棵杂树包围,在山顶形成了景观。仔细看,树緾石,石生树,不知是树撑开了巨石,还是巨石天然有缝隙让树傍生出来。一块巨石上,有新刻的“浮槎山”字样,被涂成了鲜艳的红色。在字样旁边,还专门标注了此地高程:海拔.58米。
浮槎山最高海拔点#我的旅行日记#浮槎山原是合肥第一高山,后来区划调整,便让位给庐江的牛王寨了。但这里是观察江淮丘陵形胜的好地方。环顾张望,群山绵淼,逶迤无尽,山岚地气,弥漫充溢,远山近水,尽收眼底。令人如据船桅,随波浮沉,御浪乘风,顿开胸廓。想到这浮槎山何以名之“浮槎”,或曰浮巢山、浮山,真的是形象,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浮槎即木筏子。浮槎浮于海,是隐逸文学的重要相象,这浮槎山则是形象展示。有人遥指远方,说那迷离之处为龙池山和龙池山岭水,曾号称“天下第十”。这就与浮槎山紧密关联了。
从山顶下行,不多远,就可看到几栋孤立建筑物。走近看,门楣上有已褪去鲜艳色的几个字,“肥东县王铁浮山茶厂”。这几幢建筑都是用大片石筑就、水泥沟缝,显得特别的厚重结实。几十年过去,风吹雨打,又给其平添了几许古拙味道。
房前有标牌,上写有“清浊二泉简介”:清浊二泉为两个相连的泉水池,一池泉水清澈见底,一池泉水呈浮白色,水味甘美,当地人称八仙水。宋代欧阳修饮后,称此山泉和无锡惠山水不相上下,写下浮槎山水记,誉之为天下第七泉。
浮槎山清浊二泉进的门去,见几幢房子自然围成了一个院落。迎面又是一块新立的石碑,上书“天下第七泉”,旁边有小铭牌,上书“县级文物保护部位清浊二泉(合巢泉)”字样。牌铭背后,盖有一玻璃围合的亭子。亭内,便是泉眼了。亭子玻璃上,全文抄录着欧阳修的文章。亭内用片石和水泥修了两个池子。池壁上,也壁立着一块青石,上面书写着与亭外铭牌一模一样的文字。两个池子并列,南圆北方,都是水泥砌就。过去书上说,“北池水深而清,名合泉,南池水浅而浊,名巢泉。水位稳定,取之不落,不取不涨,水味甘美”。我目测,并未发觉二池泉水颜色有差别,也看不到泉涌,水面都是清澈如镜。我循水泥台阶,下到池边,用手掬一捧,有清凉凉的滑润润的感觉,是那种矿泉水的骨感。同行人看我疑惑便说,现在反腐败力度大,所以南池水现在变清了。大家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虽然没看到清浊之别,但想在这高山顶上,有这两汪泉水,且取之不尽,汲之不涸,始终保持恒定之力,其中必有一定道理。其铭牌上括号中的“合巢泉”,似乎还暗示这两泉并不同源。为泉水修砌的方池、圆池,也可能不只是为区别清浊,更可能表示天圆地方,寓意这二泉得天地之精华,有通天接地之用。
浮槎山管理部门利用茶厂房舍,在里边新开辟了茶室。我到浮槎山,主要目的是喝水、品茶,而这喝水品茶,又主要是冲着欧阳修《浮槎山水记》来的。
嘉庆《庐州府志》载:浮槎山山上有泉,味甘。宋欧阳文忠公作记文,载浮槎泉下。嘉庆《合肥县志》载:浮槎山,在城东八十里,为邑名山。一名浮巢,又名浮阇,山顶有甘泉,宋嘉祐中,郡守李谨以遗欧阳修,修为作《记》。
《庐州府志》这《记》指是欧阳修写的《浮槎山水记》,此处略写是有不言自明的意思在。欧阳修是宋朝文坛的“杠把子”。其一言出,四海应。唐宋八大家,其中有五位是他的门生。欧阳修与安徽不有解之缘。他曾在安徽不同地方做过官,晚年退休,也坚持回安徽终老,自号“六一居士”。在滁州写有《醉翁亭记》,在阜阳则写有《采桑子.西湖好》等,都是千古名篇。《浮槎山水记》,全文不过六百多字。该文是他任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时,受赠郡守李谨浮槎山水后写的。
其上有泉,自前世论者皆弗道。余尝读《茶经》,爱陆羽善言水......及得浮槎山水,然后益以羽为知水者。浮槎山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不及浮槎远甚,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弃而不录,以此知其所失多矣。羽则不然,其论日: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山水,浮泉、石池漫流者上。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固不知水的保质期如何,但自合肥到开封,李谨是千里送水,怎么看也是一桩雅事。且不谈宋时文人喜欢润笔,但受此雅物,著文答谢,也属文人常情。但欧阳修把普通的答谢文章写成了历史名篇。
《浮槎山水记》主要评说对象是水,涉及人物则是张又新,兼及到陆羽。张和陆都是唐代人。张又新距欧阳修约二百年,历史上留名主要是因为他写了部《煎茶水记》。在这部书里,他借陆羽之名,将天下水分为二十档,其中庐州龙池山岭水列为第十。陆羽是《茶经》作者,公认的“茶神”。作为神一级人物,他是后世论茶的标准和依据。喝茶离不开水,所以他的《茶经.五之煮》,有一段专门论水。欧阳修也以陆羽的评水原则批驳了张又新,并认为浮槎山的水胜于龙池山,甚至认为龙池山水“不及浮槎远甚”。龙池山在庐江县柯坦镇境内(一说在六安境内),也属大别山余脉。其唐时名号可能蛮大,所以能被张又新写进书里。但后世却湮灭无闻。到清朝,嘉庆《庐州府志》:“康熙志:在县北三十里,有龙池。东数里为龙隐巷一洞,深不可测”。编志者没费心思,是直接引《康熙志》了事,根本没有提及此地有泉水。到近现代,更是少人提及。现在在网上查“龙池山”,基本是被江苏同名山头霸屏。我想这与欧阳修绝对有关。名人也是公器,一句话贬仰,导致一地一事一人上天入地,并不鲜见。只是这后事难料,超出本人意趣,也是名人力不能逮的。
但毫无疑问,欧阳修是懂水的。他还有篇文章《大明水记》,也是名篇。说“水味有美恶而已,欲举天下之水一一而次第之者,妄说也”。就是公允之论。更无疑义的是,是继欧阳修之后,才有大量文人墨客,借其眼、用其心,以浮槎山为题吟诗作画,生生把浮槎山变成了江淮间的人文名山。
当然就文章论,欧阳修的文章意思重在后面的议论。他是借题发挥,处庙堂而羡山水,感慨人生无可选择也。
茶端上来,工作人员专门强调这是用浮槎山泉水泡浮槎山云雾茶。
古人云,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又云,真源无味,真水无香。名泉泡名茶,我们一下兼得了欧阳修讲的“山水之乐”和“富贵之乐”。斯其美矣!
清浊二泉品茗斋我又要了一杯煮开的泉水。待其冷却后观察,总体清冽清澈,似还有点淡淡的白浮色。我不能借到古人的眼光,只好胡乱猜测,也许这就是陆羽、欧阳修们所谓“乳泉”称谓的由来吧。在传统文化中,“乳”色是吉祥的。回想房前木牌上说的“八仙水”,估计与民间传说“八仙”有关,意思是喝了此水即使升不成仙,或可落个仙风道骨也未可知。还有“天下第七泉”。我记得怀远县也有个“天下第七泉”,那是宋人苏轼封的:“谓龟泉在荆山下,色白而甘,真陆羽所谓石池漫流者”。那个地点我曾去看过,但已被水泥、钢铁栅栏隔开,人不能接触到水。
浮槎山云雾茶我问这清浊二泉水是否检测过成分。答没有。水中通常都含有处于电离状态下的钙和镁的碳酸氢盐、硫酸盐和氯化物。我们俗称的软水硬水,实际是指水中这些物质的含量多少。古人的评介,今人不一定认同。但古人的智慧,有的也不能用科学仪器分析的。但做次检测,或对这浮槎山深度开发有用。也许这清浊二泉是软硬兼备的呢?!
在这浮槎山上,种种思虑并不妨碍我们喝水品茶。毕竟已不是在喝泉水,是在喝文化。套用“庐陵欧阳修”的话——“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文化的功用是将好的东西及时储存起来,以资后人,以备后人,以厚后人,远甚酒水。
于.9.19
※作者万以学系安徽省第十二届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