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治理与生态修复实现城湖共生与绿色发展

2025/3/25 来源:不详

哪里治疗白癜风好 http://www.znlvye.com/

巢湖,这颗镶嵌在长江中下游的璀璨明珠,波光粼粼,八百里水域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作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不仅承载着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保障供水等关键使命,更见证了安徽省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方面的坚定决心与显著成效。如今,巢湖重现水清鱼跃的生态美景,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安徽正积极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的环巢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区,探索出一条城湖共生的新发展路径。位于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镇的十八联圩湿地,正成为破解大湖治理难题的关键一环。巢湖研究院院长唐晓先指出,每一步改革和创新都是为了应对巢湖流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生态压力。曾经,巢湖的蓝藻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甚至威胁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随着安徽省巢湖管理局的成立,以及“一盘棋”思想的树立,上下游协同、各部门配合的系统治理格局逐渐形成。

年,总投资亿元的巢湖流域山水工程成功入围国家“十四五”首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通过探索“一湖两带八区”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新机制,巢湖流域的治理从单一的湖泊保护拓展到了整个流域的生态修复。

在合肥市塘西河藻水分离站,自动化脱水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处理收集来的藻水。通过资源循环利用,藻渣被转化为有机肥和生物质塑料等有用产品,进一步推动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水岸共治策略的实施,使得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成为可能,巢湖正逐步走出蓝藻困局。

借助数字巢湖系统平台,安徽省巢湖管理局能够实时监控巢湖流域主要干流、支流的地理信息以及湖泊水质情况。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运用,跨部门数据共享和搭建数据模型成为可能,为湖泊水质的溯源分析和科学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数字技术在湖泊治理中的场景创新应用也在不断推进,旨在进一步提升巢湖生态治理的科学化、智慧化、精细化水平。蓝天碧水间,芦竹轻摇,百鸟欢鸣。位于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镇的十八联圩湿地重现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茂的水草,使其成为候鸟的理想栖息地,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的目光。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历史上环巢湖地区的大规模围湖造田运动,导致巢湖流域湿地大面积缩减,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为了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加快了湿地生态修复的步伐,致力于恢复生物多样性,并充分发挥湿地在净化水质和调节气候等方面的生态功能。

在湿地修复过程中,该公司依据候鸟和鱼类等不同生物的繁殖和觅食习性,精心营造了生态渗滤岛、深水区、浅水区以及季节性草滩等多种生境。令人欣喜的是,自入冬以来,这里已经吸引了多只小天鹅前来栖息,同时,东方白鹳、青头潜鸭、黄胸鹀等珍稀鸟类也纷纷将这里作为“家”。

“水变清了,鸟也来了,现在老人和孩子们都喜欢到巢湖边游玩。”李业炳老人感慨道。几年前,他加入了巢湖湿地护林员的队伍,每天早起沿着巢湖巡逻,查看湖边生态林的生长情况,并提醒游客注意安全。他深知,保护好巢湖就是保护子孙后代的未来。

同样感受到巢湖变化的不止李业炳一人。王仕和回忆起年元旦巢湖宣布禁捕的那一刻,他结束了多年的打鱼生涯,“洗脚上岸”。如今,他的孩子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全家搬到镇上居住,生活得踏实而幸福。

通过休渔养湖、治河清源、修山育林等一系列措施,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监测数据显示,年1月至6月间,全湖平均水质达到了Ⅲ类标准,创下了自年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佳水平。

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合肥市也在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元化路径。通过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巢湖不仅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还描绘出了一幅碧水、安澜、富民的生态文明新画卷。生态农业、竹海观光、自驾越野……在巢湖南岸,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城市、乡村、湿地与森林紧密相连,形成了一道迷人的风景线。游客们在这青山绿水间自由穿梭,尽享美好生活。合肥市庐江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苏荣表示,该县正致力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探索新的经济业态和模式,让生态红利更多地惠及群众。

同时,湿地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备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83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