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集人序
2023/10/26 来源:不详翁飞
“青山绿水桥头集,爱情诗歌有深情。”位于合肥市域东南方的桥头集镇,近年来因打造“爱情隧道”、建设“中国诗歌小镇”而声名鹊起。在合肥乃至安徽地理版图上,桥头集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地名。它的得名据说是清咸丰年间一位合肥知县关心民生,在龙泉山下小葛村畔一条河流上架桥,方便当地居民和行人往来,桥头西岸逐渐形成商贸集市,故名桥头集。
现在,它还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称:“魅力山镇”。这是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决定的。巍巍大别山,余脉自西向东逶迤而来,到桥头集一带,形成一片群山组团:龙泉山、双山、梅山、尖山、白马山、黑虎山、羊子山、马龙山、青阳山……,山峦起伏,林海茂密。全镇辖区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万亩,山林面积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7%。一眼望去,郁郁葱葱,令人神清气爽。它还是“国家级花卉示范基地”。称之为山镇,当之无愧。
年12月20日,在桥头集镇举办的“长古路上看山镇”——肥东县桥头集镇文旅招商推介会上,正式评选出山镇“最美十景”:龙泉古寺、欢乐森林、爱情隧道、蓝山湾、梅山仙人洞、情人坞、“双山烽火”、“天池揽胜”、皖美竹塘、山王牡丹。成为桥头集镇的文化旅游地标、广大合肥市民和外地游客十分喜爱的“网红打卡地”,也让山镇的魅力进一步展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群山之中的首山,当数龙泉山。据清康熙陈梦雷所编《古今图书集成·庐州山川》载:山腰寺内有“龙泉”,清澈萦流至山下,故曰龙泉山。山腰上的这座寺庙,就叫龙泉古寺。寺因泉而名,山因寺而胜。北宋庆历五年(公元年),一代文豪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曾慕名前来游山,品尝泉水,把龙泉列为“天下第十三泉”,并立碑记事。欧阳修所立碑,现已湮没无存。据寺内现存的《龙泉碑记》记载:该寺始建于唐朝初年,兴盛于明代,重修于清朝嘉庆五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刹。
龙泉清澈,还有许多趣闻。首先是泉水常年保持18℃,甘甜爽口,经化验有23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如果取一块硬币轻轻放在泉水上面,水的张力可以让它长久漂浮不沉。
再者是寺内有一口古井,原为一孔泉眼,为取水方便而改造。古井井口四面,雕刻出“唯吾知足”四个字,但各缺少一个偏旁部首“口”;而中间井口的“口”字,正好弥补了四个偏旁的缺失。“唯吾知足”四字寓意深刻,是指做人要像井水一样,不管取多取少,始终维持在一个水平线;这也成为一种修行的境界。
随后是古寺泉眼的水,流到庙外五十米的分水岭处交汇,分水岭将泉水分成两条路径,合理调节、分配南北两口水塘的水量,使山下南北农田均得灌溉之利。先贤设计,巧夺天工,被称为“小都江堰”。
名山出名人,龙泉山下葛家嘴,清末曾有一座龙泉精舍,又名龙泉书屋,藏书达七万余册(当时庐州府学藏书不过两万、合肥县学将近万册)。“龙泉精舍”系晚清重臣、大儒曾国藩为之取名并亲笔题写匾额,由此盛名远扬。精舍的主人就是时人称为“合肥三怪”的“首怪”徐子苓。徐子苓(—),字叔伟,一字西叔,号毅甫,晚号龙泉老牧。与“三怪”另外两位朱景昭(—)、王尚辰(—)相比,他不止年长,出道也早。他比曾国藩(—)小一岁,道光15年(年)中举,比曾国藩(道光十四年中举)也晚一年;中举后赴京参加进士会试,得以结识曾国藩。由于他是桐城派三祖姚鼐侄孙姚莹门生,尽得真传。姚莹逝后,徐子苓受其家人所托撰《桐城姚先生墓志铭》,足见二人渊源匪浅。曾国藩自称是姚鼐私淑弟子,因而对徐子苓青眼相看,相知甚深。他率湘军攻占安庆后,即召请徐子苓来担任幕僚。在现存《曾国藩日记》里,自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廿五日(.1.24)至同治三年八月二十四日(.9.24),有关与徐子苓交往的记载有14次之多。徐每次来,必久坐、长谈,有时还留饭共餐。徐擅长中医,曾氏还向他问诊:“徐毅甫来久谈。渠善医,因请为余脉诊,椐称,六脉虚弱,宜服补剂,又因陈氏妾吐血,不能吃饭,请其诊视,午初去。”(《曾国藩日记》同治元年四月十四日记)这要得益于龙泉山上千种中药材的丰富资源,涵养了徐子苓的中医功夫。
除了曾国藩,徐子苓还是李鸿章出道前的乡间老师,合肥民间关于他们之间的逸闻趣事传说甚多,成为乡土文学的张本。徐子苓本人著述也很丰厚,著有《敦艮吉斋诗文存》、《劫余小录》,其中仅《敦艮吉斋诗存》两卷附补遗,就共有首;他关心民间疾苦,其中如《饥妇词》、《黑银叹》、《乞丐行》、《屋漏行》、《琵琶女子》等,深刻揭露了封建末世的黑暗现实。晚清著名词人谭献,号复堂,中法战争前后曾任合肥知县,“子苓诗为谭献所称,尝选其诗与同邑戴家麟、王尚辰所作,编为《合肥三家诗》。”如果说,桥头集正在建设的“中国诗歌小镇”要有所溯源的话,徐子苓及其诗文著述可为其一。
与龙泉山相对应的,是双山,山上也有一座数百年历史的佛寺“双山寺”,还有一个不规则椭圆形的水塘号称“天池”,池水晶莹剔透,亦为一方胜景。但保留在历史记忆深处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场惨烈的“双山保卫战”。据《肥东县志》记载,年5月11日(农历四月十二),一千余名日军从巢湖向合肥方向进攻。国民党守军与中共地下党联合,在日军必经之路双山挖战壕守卫,守军是国军一个连和中共地下党领导的“红枪会”,共一百多人。敌众我寡,守军凭借地形优势,在双山上坚持了一天一夜,给予日军大量杀伤。最后日军绕道从后路攻入防线,守军弹尽粮绝,与进犯的日本鬼子进行肉搏血战,全部壮烈牺牲。直至年(民国34年)秋,双山寺僧人谢子山,出于爱国热忱,悼念阵亡将士,收集烈士骸骨,于双山寺右方建一白骨塔。塔身六角形,塔基直径2米,高3米;加上山上尚存的双山狙击战部分遗址,山下有见证日军侵华事实的小葛碉堡等等。这些抗战文化遗存,作为“双山烽火”红色文化景点,激励我们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幸福生活,奋力开创美好未来。
由历史走向现实,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天的桥头集人,正在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基于特色小镇的产业振兴之路而努力拼搏。在这里,一条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旧铁路运输线,在时光的酝酿下,在创意人的精心策划下,产生出令人窒息的美,并有了绝美诗意的名称“爱情隧道”,成为人们口口传、流连忘返的爱情圣地。如果您想享受二人世界的静谧与温馨,还可以去双山和白马山之间的尖山,山顶有一座完成使命的微波发射塔作为标志,山下的情人坞远离尘嚣,置身其中,恍如世外桃源,可以尽情你侬我侬。如果是挈妇将雏、阖家度假,您可以去亲子乐园蓝山湾,这里以春花、夏水、秋山、冬美食为四季旅游特色,以中小学生、青少年科普教育与拓展为服务重点,已成为合肥及周边市民家庭游、亲子游、学生游的首选地。如果还想热闹一点,“三月三,上梅山。”农历三月初三,是桥头集镇一年一度的梅山庙会。这里有远近闻名的梅山仙人洞,从洞顶徐徐滴落的清泉,含有对医治眼疾等症有益的矿物质。竹塘生态村,家家做挂面,是中国三大挂面村之一,肥东挂面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是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您可以品尝美味、观摩制面绝活。更令人叫绝的是山王社区的山王牡丹,是从汤氏宗祠遗传下来,有多年历史;这里的汤氏村民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后裔,宗祠内外遍种牡丹,显然是受先祖名剧《杜丹亭》的影响,后期又从洛阳等地引进多种珍稀品种,现有红、粉、白、黄、等六大色系,整个社区变成牡丹花园,到花开的时节,繁花遍野,姹紫嫣红,美不胜收。总而言之,在这里,物华天宝,地灵人杰,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代又一代的桥头集人,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努力拼搏、奋斗,创造出来的。
正因为如此,桥头集镇党委和政府领导,慧眼识珠,请教、联系当地贤达和文化人士,经过精心谋划,周密组织,得到全镇干群一致响应、踊跃参与。历时一年多,编撰出这本散发出浓郁乡土气息的《桥头集人》,展读之下,恰似一幅从古到今、群贤毕集、各路英雄儿女竞风流的人物故事长卷,栩栩如生,令人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书分“历史上的桥头集人”和“近、现、当代的桥头集人”两大部分。本着厚今薄古的原则,前一部分只收录了青史留名的元代忠臣、文士余阙、明代开国将军徐用及明成祖爱将徐忠父子、清末淮军名将长江水师提督刘玉龙、中医世家康氏先祖康晓益、庐州“三怪”徐子苓、甲午战争壮烈殉国的谢氏双杰谢金武、谢学良等8位;后一部分则共撰写人物稿件篇(含家族、群体),收录人物在人以上。这里面,有早期参加革命的老红军、老八路、老新四军,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功臣烈士,有新中国成立后活跃在各条领域的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和文化艺术界名人,也有海外台港澳心系家园的各界人士……,他们都是从桥头集走出去的,他们的根都在桥头集,他们的骄人业绩,给家乡增辉添彩。然而,书中记叙更多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各行各业各个岗位,为家乡、为肥东、为合肥的发展而各尽所能、努力工作并做出贡献的桥头集人。他们的事迹,朴实无华,书中的叙述,也是简单明了的大白话。恕我在此不一一赘述,各位读者可以自行品读。世间万事万物中,人,是第一位的。毛泽东主席也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正是在这些“桥头集人”的事迹中,我感受到了我们祖国在伟大复兴道路上坚实的、坚韧不拔的脚步声。桥头集镇的发展变迁,桥头集人的业绩与成就,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发展前进的一个缩影。
致敬,桥头集人!致敬,伟大的中国人民!
我们的明天一定更美好。是为序。
(作者系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博士,、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