跻身百强县区背后的产业密码
2025/4/10 来源:不详近日,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揭晓了备受 翻开从经济实力、增长潜力、富裕程度、发展质效四个维度设置评价体系的百强县榜单,在与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山东半岛、成渝等城市群竞争中,长三角实力可以说是“傲视群雄”———江苏、浙江、安徽分别有25、15、3个县(市),合计43个县(市)入围中国百强县,占比超四成。 具体来看,排名前十的百强县,江苏独占六席,浙江占据一席。“最强县级市”昆山已连续19年位居百强县榜首,是唯一一个年GDP突破亿元的城市。位居第二的江阴,被誉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已连续多年位列中国工业百强县(市)之首。年,江阴地区生产总值为.51亿元,今年有望成为全国第二个GDP突破亿元的县级市。 再看浙江15个百强县,在第11名到第20名中占据六席,其中嘉兴下属的5县(市)均入围百强县榜单。《报告》认为,江苏、浙江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层面是明显的“狼群模式”,相对均衡又相互竞逐,嘉兴无疑是其中的代表区域。 在百强县榜单中,安徽依旧是肥西县、肥东县和长丰县入围,三县均属省会合肥。可喜的是,从近5年榜单中,能够看到安徽三县携手并进,位次总体均呈现出攀升状态。其中,肥西县排名已上升至第50位。数据显示,年肥西成为安徽首个“千亿县”,GDP达.7亿元,年GDP达.82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72亿元,增长8.3%。年,肥西已提出“十四五”期间着力打造千亿规模的新能源汽车等三大产业集群,目前肥西已集聚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企业多家,满产产值超亿元。 《报告》提出了“城区超越增长理论”,总结了城区实现超越增长的五大动力要素,即战略目标再定位、优势禀赋再挖掘、创新能力再塑造、产业体系再迭代、营商环境再跃升。根据安徽各县(市)发布年经济运行数据,安徽县域经济总量20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万亿元,占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5.48%。在增速上,长丰县以14.3%领跑,增速达到两位数,仍在冲刺百强之上。较年,今年长丰县在百强榜中排名已上升15位次。 《报告》研究结果显示,全国百强区呈现三大特征:一是经济资源和社会效益在全国百强区中的集聚态势愈加明显,全国百强区用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7.4%的GDP;二是全国百强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不平衡分布格局持续缓解,中部城区表现亮眼;三是“千亿城区”加速扩容,“一千亿”“两千亿”“三千亿”城区分别增至个、40个和15个。 在从经济实力、增长动力、内生支撑、区域能级和共享发展5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的百强区榜单中,安徽省有合肥市蜀山区、包河区、庐阳区、瑶海区,芜湖市鸠江区,亳州市谯城区榜上有名。 较过去而言,从数量上,安徽的百强区有所新增;从区域分布上来看,亳州市的谯城区首次入选赛迪全国百强区榜单,皖北实现百强区“零的突破”。在此之前,谯城区已经两次入选赛迪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区和赛迪全国创新百强区。
省会领跑三县呈现攀升之姿
近5年的百强县榜单,长三角百强县整体上均处于“40席以上”,前十名也始终坐拥“半壁江山”。安徽也在努力实现更多“零的突破”,先入围的百强县正在进行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培育,谋求上位进阶,同时也期待更多强县、强区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县域经济发展阶段层面,可分为爆发期、跃升期、积累期和起步期四大阶段。处于跃升期和积累期的这类县域已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经济增长稳步而持续。 近5年榜单中,安徽三个百强县位次总体均呈现出攀升状态,在榜单中不断“爬坡”,如肥西县从年的第63位升至年的第50位。在年百强县榜单中,长丰、肥东分列第90位和第92位,肥东县自年超越长丰县后已来到第69位,并在今年与长丰县拉开6个位次的差距。 肥西县、肥东县和长丰县三县均隶属于省会合肥,近年来,三县抢抓国内外发展机遇,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深度嵌入长三角一体化、合肥都市圈的产业体系中,不断推动工业质效变革,培育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支柱,努力实现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强则县域经济强,“千亿县”肥西的增长密码正是如此。 近年来,肥西县围绕合肥市“芯屏汽合”“急终生智”地标性产业,明确支持新能源汽车全链条、高端智能制造和产学研一体化大健康三大产业发展,奠定了县域经济发展主基调。随着新能源产业进入爆发式增长的扩张期,肥西积极引进江汽华为、华晟新能源等一批链主型龙头企业,为新能源汽车和光储产业集群打造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在产业梯度培育上未雨绸缪,围绕第三代半导体、创新药、低空经济等领域提前完善布局,确保产业集群处于创新潮头。 如今,“汽车+光储”已成为肥西最核心的两大产业集群和最显著的产业标签,产业集群的红利效应初步显现。数据显示,肥西全县工业投资已连续17个月保持45%以上增速,连续四个季度获全省投资“赛马”激励,今年一季度GDP增速居长三角千亿县首位。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有着同样区位优势的肥东和长丰也在紧跟发展步伐,加快产业布局。 近年来,肥东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两大世界级光伏产业落地生“金”,助力肥东打造“光伏第一县”。同时还打造肥东科创中心,瞄准通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空天信息等未来行业趋势,积极建设各类孵化载体,一批细分领域的“小巨人”“隐形冠军”正孕育成长。力争到年战新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8%左右、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65%左右,形成1个千亿级新能源产业、5个百亿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5个以上百亿级龙头企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长丰县积极融入安徽省及合肥市的产业布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构建“三主三新”产业发展版图:培育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家电、高效节能环保三个“亿产业集群”,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健康、现代高端服务业三个“百亿新兴产业”。 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增长57%、新能源汽车产业同比增长约%、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86.5%……一系列数据表明,长丰县产业转型已“快跑”出圈,并提出力争到年,进入长三角县域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再寻突破六区竞塑未来优势
研究结果表明,百强城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领航先锋。在赛迪百强区榜单中,合肥市蜀山区、包河区、庐阳区、瑶海区,四城区均入选。 蜀山区蝉联全国第14、全省第1的位次。 近年来,蜀山区奋力建设国内一流现代化中心城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去年,蜀山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亿元,增速连续8个季度居四城区第一。当前,蜀山区大力实施“全域科创”战略,推动新一轮“科技+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科大硅谷”蜀山园、中国环境谷建设,“双谷联动”格局基本形成,全区战新产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指数居全省城区首位,在全省全市创新版图中占据重要席位。 包河区名列全国第33位,较上年度提升1位。 近年来,包河区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着力抓调度、促创新、增动能,经济发展迈上“四个千亿”新台阶。随着区位空间、创新能力、产业能级、资源优势加速释放,包河区新兴产业质效双升,国家高企总量达家,居全省县(市)区首位,连续3年挺进中国楼宇经济标杆城区30强。年,税收“亿元楼”达20座,占全市比重40%;上市企业总数达15家,居全省(市)区之首。 庐阳区居全国第71位,较上年前进1位,且已连续四年进位。 庐阳区坐拥科学岛、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科创资源丰富。近年来,庐阳区紧盯“塔尖科技”和“国际消费”战略定位,持续发展金融、商贸两大优势产业,聚焦光电与仪器仪表、软件与信息技术、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主攻传感器、聚变能源、空天信息三大细分领域,不断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今年上半年,庐阳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四城区第一。 自去年跻身百强区以来,瑶海区不断开辟“老城升级”新解法,重塑发展优势。当前正围绕“产业回归、科技赋能”,实施“科创+文旅”双轮驱动,努力成为全市发展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两大优势产业的重点区域,积极布局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氢能三大潜力产业,向着产城融合活力迸发、功能完备舒适宜居的现代化城区进发。 赛迪研究曾指出,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心城区将在全省经济发展中提升自身站位、展现更大担当;具有特色产业、位于特殊区位的特色城区将在全国、全世界等更广范围内建立重要影响力。芜湖市鸠江区、亳州市谯城区正是如此。 近年来,鸠江区锚定“冲刺一千亿、跻身百强区”目标,扎实推进“四个一号工程”,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今年以来,鸠江区“双首位”产业规模再突破,机器人产业发展集聚区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新引进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项目22个,总投资额77.11亿元,一批重点项目陆续落户投产。今年一季度,全区规上汽车零部件企业增加至家,占规上企业总数28%。 工业化是城区经济的发展核心要素,而亳州市谯城区让我们看到了传统产业的更多可能。从华佗在亳州开辟第一块药圃开始,中医药就融进了亳州人的生活,也逐渐成了这座城市的经济命脉。当前,亳州正抢抓中医药发展风口,全力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以医药为体、贸易为径、文化为媒,赋能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如今,谯城区新建后的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占地0亩,入驻药企多家,拥有约多个店铺,已达到人次的日均人流量和亿元的年交易额。中医药优势产业令亳州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谯城区也携“世界中医药之都”名片登榜全国百强区,尽显“药都”魅力。